3C產品大戰:親子是敵人?還是盟友?
「整天都看你在玩電腦,沒看見你在看書,這樣你學校的成績會好嗎?」如果, 你跟孩子用這樣的語氣和內容在說話,那不但不會開啟溝通的對話之門,甚至會阻礙了正常的溝通之路。
現在的孩子,生長在數位原生代。他們的生活環境,到處都是3C產品。電腦的運用,不但不可避免,以後只會愈來愈普及。父母與其禁止孩子使用,不如明確的規範出可以使用的產品與時間。
長子在讀小四時問:「媽媽,我什麼時候可以有自己的手機?」我問:「你為什麼覺得自己需要手機?」他說:「因為可以打電話連絡啊!」我說:「你現在的生活還很單純,平常在學校和家裡之間移動,不太需要特別的連絡。大概念高中時,才會需要自己的手機。」
因為會在小學代課,看過有些小學生會帶手機上學。至於國中,高中,擁有手機的比率就更高。有些孩子甚至拒絕一般手機,他們直接要求父母,要提供可以上網的智慧型手機。
什麼時候該給孩子手機?這個差異性太大,當然要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作息安排?家裡經濟狀況?實際上是否有確實需要的必要性?
長子在讀小六時,跟同學相約,一起從竹北坐火車去台北逛西門町。那時為了考量他方便跟家裡或同學聯繫,把手機借給他使用。後來他也沒有再吵著,要有自己的手機,因為我很明確的告訴他,只有他在唸高中以後,可能會到外地念書,基於連絡上的方便,才需要擁有自己的手機。
現在的孩子,看待手機,其實不是用來打電話聯絡的,那像是他們炫耀與交友的工具,他們用來玩遊戲、上網。所以才會要求要有智慧型手機。因為手機如果不能上網,在朋友圈就遜掉了,他不敢拿出手給大家看。這是父母要思考的一個議題,手機,到底是一個使用的工具﹖還是奴役著孩子心靈的一個魔具﹖我自己和許多朋友一樣,雖然使用著智慧型手機。但我們都沒有額外付費上網,都用著免費的WIFI連線。孩子們在要求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同時,卻也要求著要有上網的月費額度。父母必須替孩子先預想好,到底要提供到那一種程度。
現在的孩子,在小學時期,大概也都開始接觸電腦的課程,也玩過各式各樣的電腦遊戲。同樣的電腦遊戲,也是孩子們交朋友的一個議題。在寶可夢正流行的時候,我們一家四口到處去郊遊兼抓寶,那時讀小六的哥哥說:「媽媽,我們班的〇〇好可憐,他都不知道怎麼抓寶可夢,直到畢業旅行時,有人帶手機借他抓,他才抓過神奇寶貝。」我說:「真的啊﹖他媽媽管的那麼嚴唷!」長子說:「對啊!後來他回去一直求他媽媽,他媽媽終於下載遊戲,帶著他一起去抓寶。」
孩子們交朋友,需要共同的語言。這就好像是共同成長的背景音樂一樣。想起高中、大學時期,流行的音樂或是文化,大家就知道,有相仿的成長背景。現在的大男孩,大家或多或少都玩過幾種線上遊戲吧﹖女孩都有幾個喜歡的明星吧﹖這就是孩子之間的共同語言。
孩子使用電子產品,就像是大禹面對治水一般,只能用疏通的方法,而不是企圖去圍堵。讓孩子知道電子產品的正確用途、正確的使用方法,陪著孩子一起安全的上網,或是一起玩遊戲。讓他們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,要起來動一動身體,讓眼睛放鬆。規定使用的次數和時間,都比一昧的禁止,來的有效。
現在的家長,要當孩子的軍師和盟友,而不是站在反對立場的敵人。其實孩子和我們的成長背景,相去甚遠。抱持一個開放與學習的胸襟,陪著孩子一起成長,這樣的親子關係,會更有趣。